中國新型涂料網訊:
新春佳節已過,媯川尚秀核緣工坊依舊透著喜慶。廠房依舊,進進出出的面孔依舊,唯一改變的是昔日那塊刻有延松涂料廠的牌匾換了新名字。
響應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號召,這兩年北京轉型、關停、搬遷的企業不少,延慶區延松涂料廠也是其中之一。與眾不同的是,在這一過程中,廠里的17名老工人,沒有減少一人。
延松涂料廠由徐秀玲和韓尚兵夫妻倆于1996年創辦,位于張山營鎮中羊坊村,主要制造和銷售內外墻涂料、乳膠等建筑材料。經過近20年的奮斗,由原來的小作坊發展成初具規模的中型企業,銷售網點遍布京津冀地區,有百余家固定客戶。
銷售業績雖然不錯,可這幾年小兩口心里一直有個不成形的規劃:轉型。說起這個打算,身邊朋友都十分費解:“干了這么多年,人脈、渠道都有了,好好的為啥要轉型?”小夫妻倆覺得,延慶是北京生態涵養區,世園會、冬奧會都要接踵而來,涂料廠再怎么運用環保技術,總覺得與當地發展不合拍。2014年,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并發表重要講話,發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“總動員令”,這猶如一座領航的燈塔,也堅定了徐秀玲和韓尚兵兩口子的轉型決心。
既然下定決心轉型,轉成什么型成了關鍵。
“發展高端民俗接待吧,你這地理位置肯定火得一塌糊涂!”韓尚兵還記得2014年夏,幾個朋友圍坐在涂料廠院子里,喝著啤酒幫他出主意。中羊坊村緊鄰石京龍滑雪場,坐在廠子的小院里,抬頭就能瞧見白白的雪道,韓尚兵真有些動心。
“咱朋友這么多,開業之后不愁沒客源。”韓尚兵向媳婦兒說出打算后,沒成想直接被否了。“咱倆年輕,直接把廠子搬出北京接著干,或者轉型搞建筑、做婚慶、開飯店……干什么都沒太大問題,可你想過跟了咱們這么多年的工人嗎,他們怎么辦?”
涂料廠的17名老員工的確與眾不同。他們都是附近村的農民,平均年齡55歲,近半是殘障人士。韓尚兵當初把他們吸納進涂料廠,為的就是讓這些就業困難的鄉親實現家門口掙工資。
企業轉型歸轉型,不能拋棄這些老哥們兒。這讓轉型曾一度陷入僵局。夫妻倆的一次外出旅游,讓轉型之路有了轉機。旅游時,他們發現景區售賣的核桃工藝品很好看,就買了帶回家。聯想到延慶本地就大量出產山核桃又愁銷路,徐秀玲兩口子打起了山核桃精加工的主意。
讓粗笨的農村漢子學做工藝品并不容易,但這個工作不需要啥學歷文憑,只要有耐心又細心,塌下心來學,都能做好,是條可以嘗試的路。
今年65歲的劉金和以前在家種玉米,由于沒學歷、耳背,外出打工也找不到啥好活兒。10年前到廠里上班后,不僅能按月領工資,還上了“五險”。這次轉型,老劉發誓,說啥也得把手藝活兒學好。憑著肯吃苦的勁頭兒,他被新來的師傅收做徒弟,學習“核心技術”——做模具,一年多來,已小有成就。
“轉型好啊,一分錢沒少拿,活兒也比從前輕省了很多。”老劉笑得皺紋都在臉上蔓延開了。
對于此次轉型,62歲的工人李雙石起初也很擔心。早年在外打零工時,他的雙手大拇指都被機床所傷致殘,干干粗活兒還行,可轉型做手工活兒讓他有些擔憂。韓尚兵把他安排在簡單的挖核桃仁環節,老李慢慢適應下來,如今干的得心應手,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。
轉型一年多,工人們純手工制作的山核桃工藝品只有百八十件,由于產量小,價格也較昂貴,現在還沒有正式對外銷售。他們盤算著做出一些精品,將來在2019北京世園會展覽,拓寬銷路。雖然山核桃工藝品銷路目前來看并不明朗,不過徐秀玲和韓尚兵兩口子對此還是頗為樂觀。
這群勤勞淳樸的山里人,擰成一股繩,在轉型道路上探索前行,沒讓一個老哥們兒掉隊。